袁家网-中原资讯

暑期“三下乡”|穿越千年漳州,探访非遗瑰宝

第一站,实践队来到漳州地区,聆听古老文化,探访非遗瑰宝。

走访参观,了解非遗

7月21日—7月23日,实践队先后前往漳州市龙海区、芗城区、漳州古城,诏安县等地,对木版年画、八宝印泥、木偶戏,诏安灯谜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。

实践队穿梭于古城小巷之间,品味锦歌遗韵,感受竹编作品的精美。行走在诏安老街,观看乡音潮剧,欣赏彩绸锦帛。在木版年画传习所,与传承人颜朝俊老师的交流过程中,队员们注意到墙上一块刻着“入木三分皆有拙趣”的木板,颜老师热情地解释到“这是对漳州木板年画的一个总结,就是返璞归真,最简单也是最难”。颜老师表示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一种心境,同时颜老师也鼓励队员们在学习中感受,在热爱中传承。

图为传承人杨煜老师介绍八宝印泥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(实践队供图)

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,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(传习所)与各类展示场馆,与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,在走访参观中,深入了解各项非遗的历史沿革、发展脉络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艺术特质。在访谈交流中,聆听非遗传承人们与非遗共同成长的故事,感受传承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和坚守。

技艺体验,感受非遗

在漳州古城,实践队深入探索,学习传统面粉枣冲泡的精湛手法,体会“哨声悠扬中的闽南古早味”;在芗城区,尝试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艺术,体验八宝印泥的古法研磨过程;在诏安县,实践队有幸参与独特的“击鼓猜谜”活动,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,弹奏古韵南筝。

图为传承人林养生老师指导队员们体验诏安剪纸技艺(实践队供图)

在调研过程中,实践队积极尝试,体验每一项非遗技艺。通过亲身参与,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湛与巧妙,更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所承载的艰辛与不易。实践队员们表示,只有亲身体验,才能真正领略到这些非遗技艺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。

探讨交流,助力非遗

为了更好地助力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们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,围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,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,共同探索非遗创新发展新思路。

在调研芗剧时,传承人蓝海滨老师表示,芗剧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如观众老龄化、人才流失等问题,但同时蓝老师也提到 “近几年还是有可喜的情况,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,愿意接受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。”而在调研八宝印泥时,对于非遗如何顺应新时代发展,实践队和传承人杨煜老师都认为,眼下,八宝印泥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,不断推出新产品,希望能够彰显非遗的价值。

图为传承人蓝海滨老师介绍芗剧的起源,发展历史,表演特色和发展现状(实践队供图)

通过与传承人们的交流,实践队了解到不同非遗的发展现状与现存挑战,并向传承人们给出自己的个人建议,希望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此次调研活动,不仅是对漳州市非遗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,更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次有力推动。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、访谈非遗传承人、记录整理资料等方式,全面了解了漳州市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、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,为漳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易,而非遗传承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和坚守,为实践队坚持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,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力量和信心。

图为实践队与南筝传承人沈晓娥老师及其学生合照(实践队供图)

寻闽之源,拾闽之粹,“闽乡的诱惑”实践队将继续为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,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
撰稿:“闽乡的诱惑”团队 张承志

摄影:“闽乡的诱惑”团队

 

标签: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